追求有限之完美——2023-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梁鸿威先进事迹

发布者:李荔发布时间:2024-12-20浏览次数:10


梁鸿威,中共党员,湖北宜昌人,20032月出生,曾任劳保2101团支书、2023级新生辅导员助理,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、国家励志奖学金、优秀学生标兵、校优秀共青团员、校优秀学生干部、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(谈判)大赛劳方一等奖、湖北省高校模拟集体协商(谈判)大赛优秀案例奖、全国高校“模拟市长”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、“最佳文本奖”、行观天下杯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一等奖、政务关注·全国社会调研大赛二等奖、城市管理案例创新大赛优胜奖等荣誉;多次主持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、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、社会实践项目获评社会实践先进个人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、社会实践先进成果,事迹获湖北省司法厅、宜昌市司法局、湖北日报荆楚网、三峡日报、中青校园报道。

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“有限理性”理论,指导着管理者更好地决策,而梁鸿威模仿着提出“有限完美”,指导着自己更好地前进。他认为:完美好像空中楼阁,身处在激流险滩的社会,他接受足够好而不是最好的自己,在内外部的压力下追求有限的完美。

做点科研

梁鸿威的科研之旅并非一帆风顺,越挫越勇是常态。大一,他在博文杯申报中启程,几乎是连石头都没有看到的状态下过河,从零开始学习如何利用知网检索、如何建立数据模型、如何寻找细化课题、如何与团队成员合作,虽然最后并未获立项,但这段经历为他埋下了兴趣的种子。大二,他重振旗鼓,继续申报博文大创,通过与老师、同学多次沟通、讨论,终于明白了“论文不是在电脑上敲出来的,而是在实践调研中、在扎实的文献学习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”这个道理。大三,他参加了模拟集体(协商)谈判比赛和案例写作大赛,历经三个月的辛苦备赛,撰写四万余字的调研报告,最终收获佳绩。

对于有意向在大学里参与科研项目的同学,他有几句肺腑之言要告诉大家:论文是应该写在祖国大地上、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、多关注社会政策,大量阅读文献、多参与本学科学术赛事,不要害怕失败。

干点实事

梁鸿威是个闲不住的人,所以他几乎在每个寒暑假都参加社会实践,他偏好实践类活动,虽深知自身能力尚浅,对于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或许力不从心,但始终坚信,通过实际行动,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,也能在当地社会激起涟漪,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。他与实践队的伙伴共同举办过红色文化宣讲活动;把宜昌博物馆冰冷的展览凝结成文化输送到三峡大学、实验小学、社区、企业等;组织过送法下乡活动,在各个村普及农民切身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提供法律咨询。

大二分流后,他当选团支书,在全网范围内搜寻比赛活动消息,帮助同学打破信息差、建立匿名建议邮箱和贡献值评分制度、班级决议以民主投票进行,带领同学们开展实实在在的助老志愿服务。将“办实事,重实效”初心从口号落实到行动,最终与同学们共同收获院级红旗团支部、院团日活动设计大赛一等奖、校十佳团日活动一等奖等多项荣誉。

对于有意向参加社会实践或者担任班干部的同学,他有两句经验之谈想告诉大家:社会实践两大关键要素——注重实效和多渠道宣传;班干部是来为同学服务的。

找点目标

梁鸿威认为,大学生活不能被限定为一定要参加多少比赛、保研到哪所顶尖院校或是取得全年级第一的成绩,将时间拉长看,这四年只是每个人人生量表上很小的一段,但也是最自由和充满机会的一段。因为他真心喜欢参加活动和比赛,所以他这样做了,而作为每一个个体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目标,可以花一些时间深入思考。

对于目前还未思考清楚目标的同学,他有一些建议: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,不知道往哪走的时候先迈出第一步,迈出步子的脚无论往哪走都是向前走。

结语

人生是用来体验的,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,追求有限的完美,才是完美的开始。慢慢能接受自己身上那些灰暗的部分,原谅自己的迟钝和平庸,允许自己出错,允许自己偶尔断电,带着缺憾拼命绽放,这是与自己达成和解的唯一办法。


Baidu
sogou